发布时间:2024-08-15 09:09:31浏览数:
东京残奥会赛事落幕,中国队拿下96金60银51铜,创造了中国连续5届残奥会金牌奖牌第一的成绩。
但相比奥运会,残奥会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,残障运动员也不太被关注。
恰好上周有一部“残障运动员”题材的影片《妈妈的神奇小子》上映,排片很少,票房很低,我去看了。
今年还没在电影院里这么哭过,没有纸巾,口罩都湿了……
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,主角苏桦伟,从一个无法行走的残障幼儿,变成参加四次残奥会、拿下6枚金牌、数次打破世界纪录的田径运动员。
刘德华是他的粉丝,刚刚在东京刷新亚洲纪录的苏炳添,把他称为“苏神”。
每位残障运动员都是个奇迹,苏桦伟是奇迹中的奇迹。他被港媒称为“神奇小子”,跟他一起创造奇迹的是他的妈妈。
电影没有沉醉于煽情和苦难展示,它有非常幽默的桥段、有质问社会的表达、有刺激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比赛场面,还有让人信服、落泪的表演。
没被看到,实在可惜。
欢迎进入“凤凰网指数-影剧综榜单”小程序,发表你对《妈妈的神奇小子》的看法~
无私的母亲、自私的母亲
影片以倒叙手法讲述,开场就是北京残奥会。镜头给到田径场上的苏桦伟,讲解员提到刘德华是他的粉丝。
红色跑道,圆形鸟巢,观众的呼声中夹杂着尖锐的耳鸣。
他是谁?他为什么站在这儿?为何与大明星刘德华扯上关系?
随着悬念,镜头拉到1981年的广州。深夜,焦急的年轻母亲抱着嚎哭的婴儿匆匆赶往医院。
这个小孩得了溶血性黄疸,脑痉挛给这具弱小的身体留下肌肉痉挛和听力受损的后遗症,让他迟迟不能学步,无法清晰发音。
这是香港残障运动员苏桦伟的真实经历。苏家是香港八十年代的新移民,苏爸是油漆工,苏妈无业。本不富裕的家庭还要照顾一个残疾小孩,乌云长期笼罩在这家人头上。
吴君如饰演的苏妈,是一个坚强的复杂的女性。在无私和自私间的挣扎,游走在鼓励儿子追梦和向现实妥协之间。
电影里,苏桦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不能走路,苏妈背着儿子买可乐,单手在手袋里掏钱,半天找不到硬币,老板善意地解围说请客。
结果苏妈不但不感激,还冷声质问:为什么你要请他喝?为什么不请那些小孩喝?
苏妈强烈的自尊心,不允许她让儿子成为众人怜悯的对象。这股自尊要强,正是她督促儿子走向成功的关键。
她背着孩子上班,结果丢了几千块的助听器,耽误了流水线做工,被老板骂、被同事嫌。
到了晚上,她突然发现孩子不见了,惊慌地找了很久,在一堆杂物下发现了儿子,而年幼的苏桦伟只是傻笑。
失望、痛苦到极点的苏妈愤怒地抱起儿子,把他放在传送带上,大吼——走啊,不走我们就一起死!
这幅亲手把儿子逼上绝路的画面,是苏妈和苏桦伟之间的第一场冲突。
吴君如用一个震撼的面部特写来展现母亲心中的绝望和疲乏。她双手扑在传送带上,嘴里死死咬着毛巾,不肯哭出声,但泪水不停地往外流。这一幕太让人心碎。
万幸她赌赢了,小苏桦伟扶着栏杆站起来了,踉跄着踏出人生第一步。
发现苏桦伟跑得快,她带着儿子去报名残障田径队,每天带个小马扎坐在铁丝网外偷看儿子训练。
为了训练儿子的平衡感,她买了一盒盒鸡蛋给儿子踩鸡蛋,家里每道菜都是鸡蛋。
电影用了大量篇幅,来展现苏妈的无私牺牲,正是她的支持和信任,苏桦伟才得以成为“神奇小子”。
但电影没把苏妈塑造成一个圣人,她不是一个“鸡汤式”的理想主义者,相反,她时时衡量着现实。
为了让苏桦伟将来有人照顾,她选择生下弟弟。在对大儿子“无私”的同时,她对小儿子很“自私”。
带兄弟俩去吃汉堡,牛肉分给需要长肌肉的苏桦伟,弟弟分到的永远是面包片。她不记得弟弟喜欢什么、爱吃什么,弟弟明明参加的是足球队,她却记成篮球队。
苏爸受伤住院后,家里收入锐减。苏桦伟放弃北京残奥会的训练,去送快递。苏妈找出经纪人的名片,为他争取拍广告的机会。
说好的一个广告,却变成了拍不完的广告。
占用训练时间的同时,苏桦伟也备受屈辱。导演让起跑时把头掰上去,做出痉挛的样子。嫌弃他说台词太流畅,不像“苏桦伟”,没有残疾人特质。
他常迟到、缺席广告拍摄,向苏妈抱怨,焦头烂额的苏妈却让他忍耐,甚至说出了这种话:“让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,说得太流畅你才做不到吧?”
苏桦伟不能忍受尊严被践踏,也无法忍受母亲的掌控欲。他喜欢跑步,享受跑步,运动员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代表了他的尊严。
母子两人在体育馆爆发了第二场冲突。
面对儿子的指责,苏妈哭泣:你生来是残疾,别人不会怪你,怪的是我!
她说出了一个非常残忍的真相,那些无穷无尽的付出,确实是因为爱,但也因为愧疚,她想赎罪、想心安、想成为一个不被社会怪罪的母亲。
一个母亲要成为合格的母亲,她自己说了不算,孩子说了也不算,要全社会认可,才算。
所以苏妈带着负罪感,要安排好苏桦伟的一生,让拍他广告攒够钱,退役后也能有好的生活。
她和儿子互相表达了自己的痛苦,也就有了后来的冰释前嫌。
北京残奥会上,苏桦伟最后一次比赛,想着妈妈那句话“望着妈妈,set,go!”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纪录,拿下了金牌。
运动员的荣耀和落魄
电影在催泪、纠结之外,也有非常惊险刺激的情节,主要集中在两场赛事上。
亚特兰大残奥赛场,是电影的第一个赛事高潮。
苏桦伟和他的三位“高龄队友”参加4x100接力跑,第一棒交接的时候,前棒运动员竟然跌了一跤,我旁边的男观众大大吸了一口气!
导演非常聪明地用了视听手法,比如慢镜、无声、特写,跑步镜头穿插着其他人的反应,把观众拿捏得死死的。
苏桦伟在最后一棒,他接过队友的接力棒,从落后的名次奋力追赶,超越一个又一个强劲的对手。但冲过终点里,镜头里是三人同时过线。
一波三折,哪怕已经知道现实中的夺冠情况,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紧张等待电影里裁判的决定。
最终,看到中国香港的名字显示在大屏第一位时,四位残障运动员喜极而泣,又哭又笑一起庆祝。
那种喜悦和振奋,有一种神奇的感染力。我觉得这可能是体育题材的特殊魅力,或者更细致地说是“跑步”题材的魅力。
看过那么多励志的、惊险的电影,好像只有看跑步题材的电影,才会这么肾上腺素飙升。
苏桦伟的比赛和他的人生一样,都是后发制人。
因为听力障碍,枪响之后,他比别人慢半拍才能反应过来,所以起步晚,但他总能加速追上来,实现反超。
最后一场比赛,也是影片最后一场戏——北京残奥会,苏桦伟连输两场后,参加200米-T36决赛。
他在起跑前摘下了助听器,发令枪响后,他依然是落后的那个,解说也没有对他抱太大希望。
但苏桦伟奋力奔跑,短短几秒连超数人,这时候镜头切到了08年残奥会苏桦伟本人的参赛画面。没有办法解释,我当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,按着胸口看到了最后。
苏桦伟以绝对的领衔优势冲刺,刷新了他自己保持的纪录,这个成绩到今天都没有被打破。
当时只想在影院里为他鼓掌!
饰演成年苏桦伟的演员也非常出色,他叫梁仲恒。我此前不知道这个演员,看的时候一度以为剧组找了真正的残障人士来演出。
除了这些热血、励志,电影还展现了残酷的现实。
苏桦伟从亚特兰大摘得第1枚金牌回来时,记者们围着他和苏妈采访。记者问,有什么想对政府说的?苏妈说,同工同酬。
同样是运动员,奥运冠军的金牌,香港政府的奖励是100万。而残奥会的金牌获得者,奖金只有2万。
那个穿西装梳油头的经纪人刚出来时,我还以为他是个骗子,结果他就是一个正常的经纪人,推广苏桦伟是为了挣钱,但也没想过使坏。
拍广告和训练起冲突,苏妈打退堂鼓,他劝:拿个金牌才能得几个钱,正常退役运动员生计都艰难,更何况苏桦伟是残疾人。拍广告比奖金多多了,趁着赛前的热度多拍几个广告才是长远打算。
这话是真心实意的。
00年残奥会后,苏桦伟获得三枚金牌两枚铜牌,但奖金加起来却不到20万,赛场上的荣耀和赛后的窘迫生活成为残酷两极。
退役后的状况更差,长跑世界冠军艾冬梅为金牌开价1000元,全国举重冠军周春兰退役后当搓澡工……这些以血肉之躯为国争光的人,其生活窘迫超出我们的想象。
比普通的运动员,残障运动员退役能够从事的工作更少。电影里,苏桦伟为了养家送快递,那手忙脚乱的窘态,被客户和同事批评的画面,正是残疾人就业难的一个缩影。
没有人能永远站在赛场上,离开镁光灯和鲜花之后的生活,才是真正的现实。
好在现实比电影温暖。2000年,刘德华知道苏桦伟的生活状况后,为了减轻苏桦伟的家庭负担,让他安心训练,安排他到自己的歌迷会担任文员,从此苏桦伟有了一份稳定不受歧视的工作。
但我们不能只靠一个刘德华。在直播和电影里激情四射的画面之外,怎样才能让这些超越极限、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们有保障有尊严地生活下去,才是我们该思考的。
英雄的荣耀虽然远去,但他们依然值得尊敬,因为追逐梦想的征途上每一处标记都值得所有人铭记。
目前《妈妈的神奇小子》在“凤凰网指数-影剧综榜单”小程序的大众评分因打分人数不足100,暂未开分。欢迎扫码进入小程序发表评论~
往期内容
将Ifeng电影设置星标
你就能更快收到我们的消息啦♥️
分享/在看/评论/点赞
都是对原创的支持~
Copyright © 2012-2024 米乐m6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